畫作名稱:未來飛行兔
畫作介紹:希望未來有可愛的飛行兔,能代替我的腳,帶我到處自由自在的飛翔。
作 者:賴旻妍
個案故事
大家好,我是旻妍,今年10歲,罹患的罕見疾病是粒線體缺陷,5歲那一年發病,在醫院做了核磁共振檢查到基底核病變,之後就慢慢無法走路,也影響到說話,常常頭痛、肚子痛,肌張力變強導致我的髖關節兩邊都脫臼了,對生活上帶來困擾,常常痛得我無法好好睡覺,只好用哭來發洩一下情緒。因為我喜歡畫畫,所以只要罕見家園有開才藝課程,我都會報名參加,好讓我先暫時忘掉身體不舒服的痛,畫的這幅畫也希望未來科技能帶給我們行動的自由。
疾病名稱
粒線體缺陷(Mitochondrial Defect)
疾病介紹
粒線體就像是人體發電廠,負責提供90%以上的能量來維持生命和器官功能,許多重要生化反應都發生在粒線體中,當粒線體缺陷時,就無法釋出足夠的能量,對於需要大量能量的器官就會產生病變。粒線體疾病是由於粒線體呼吸鏈(電子傳遞鏈)功能異常而引起的疾病,雖然某些粒線體疾病可能僅影響單個器官,但多數則影響多個器官及全身系統,特別是肌肉和神經細胞對能量的需求特別高,因此肌肉和神經系統問題是粒線體缺陷最常見的症狀。在台灣已知與粒線體缺陷疾病有50多種,也已納入政府公告罕見疾病之列。
臨床症狀
患者發病年齡從新生兒到成年人皆有可能,臨床症狀個體差異較大,即使同一家族中患有相同粒線體疾病,其症狀、嚴重程度及發病年齡也可能會有所不同。臨床症狀包括抽搐、癲癇、發育遲緩、智能低下、眼瞼下垂、肝功能異常、步態不穩、肌肉無力、運動障礙、甲狀腺問題、乳酸性酸中毒、視神經萎縮、聽力問題、腸胃道疾病、糖尿病等。通常粒線體DNA的突變量要達到一定的閾值(通常高於70%)才會表現臨床症狀。目前尚無完全根治方法,可針對個別情況觀察及改善情況,大多採支持療法,針對疾病症狀來做治療,減緩其症狀所引起的不適。
遺傳模式
粒線體缺陷可以是由核DNA或是粒線體DNA變異所造成,核DNA變異可能遺傳自父母雙方或父母其中一方,也可能是自發性變異;粒線體DNA變異則是透過母系遺傳,因為在精卵結合時,精子中的粒線體並不會進入卵子內,故受精卵內的粒線體DNA全部來自母親。
檢驗方式
粒線體疾病的發病年齡、臨床症狀及疾病進展具有個體差異性,因此難以單就臨床症狀即確診為粒線體疾病,需加上一些輔助檢查,參考血液中的乳酸值、肌肉切片、腦部影像學檢查、粒線體內酵素活性測定及基因檢測等,以上皆為有利的診斷工具。

因粒線體檢測項目繁多,欲知特定點位細項,請來電慧智基因洽詢。
參考資料
- GeneReviews®
- 罕見遺傳疾病一點通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