戊二酸血症第2型 疾病介紹及衛教

疾病簡介

戊二酸血症(Glutaric academia, GA)因代謝途徑及臨床症狀不同,可區分戊二酸血症第1、2型。

戊二酸血症第2型是一種脂肪酸氧化過程異常疾病,致病原因為ETFA基因(位於第15號染色體上)、ETFB基因(位於第19號染色體上)或ETFDH基因(位於第4號染色體上)發生變異所致。

ETFA和ETFB基因主要調控Electron Transfer Flavoprotein(ETF)酵素、ETFDH基因主要是調控ETF-ubiquinone oxidoreductase(ETF:QO)酵素,患者缺失其中任一個酵素則會致病,造成體內無法分解脂肪、蛋白質以及膽鹼,進而影響分解脂肪與產生能量的能力,造成脂肪酸及支鏈胺基酸的代謝出現問題,使得血液和組織變得過於酸性,形成代謝性酸中毒。ETFA、ETFB 及 ETFDH 基因分別帶因率約為0.015%、0.006%、0.28%

臨床症狀

患者發病年齡差異很大,可概分為3型:

第1型-新生兒型且合併先天異常:患者通常在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嚴重的非酮症性低血糖,張力減退,肝腫大和嚴重的代謝性酸中毒等;除了代謝異常外還合併先天結構異常,包括多囊腎、中臉發育不全及腦部或肢體異常等。大多數患者在出生後一周內死亡。

第2型-新生兒型無先天異常患者通常在出生後24-48小時出現嚴重低血糖、呼吸窘迫、肌張力低、肝腫大、心肌病、腎臟異常、代謝性酸中毒和低鉀血症等臨床症狀。大多數患者在出生一周內死亡,但有些患者活了幾個月,常死於嚴重的心肌病變。

第3型-晚發型通常是孩童晚期或至成人期才有臨床症狀,常見症狀為肌肉無力。另外患者會有間歇性發作噁心、嘔吐、虛弱無力及肝臟腫大等。通常在特殊狀況下(如病毒感染、運動等)時,會有一段時間發生低血糖,嚴重時患者會感到非常虛弱、步行搖晃及頭暈目眩等。

患者需與營養師配合,採少量多餐,避免飢餓及低血糖,攝取高碳水化合物、低脂肪及低蛋白為主,每日需定期補充核黃素(B2)及肉鹼(carnitine)。另外,患者也需定期追蹤發育生長及各項有機酸指標,以確認病情穩定。

遺傳模式

體染色體隱性遺傳,若父母親雙方皆為同基因突變之帶因者,其本身並不會發病或有任何症狀,則下一代不分性別有 1/4 的機率生下患者。

檢驗方式

戊二酸血症第2型為新生兒篩檢檢測項目之一,測定濾紙血片檢體中C4、C5短鏈脂肪酸之含量,若濃度高於正常值,需進行複檢,若複檢結果仍為異常時,需至各大醫療中心進行確認診斷。

除了專業醫師的評估外,透過實驗室檢測氣相層析質譜儀(GC/MS)檢測尿液中相關代謝有機酸的狀態、電子傳遞黃素蛋白(electron transfer flavoprotein) 及電子傳遞黃素蛋白去氫酶(electron transfer flavoprotein dehydrogenase)此兩酵素含量,由於酵素的缺乏會導致油脂類、蛋白質難以分解,因此血液中肉鹼酯類(carnitine esters)的數值會上升,檢測患者皮膚纖維母細胞的支鏈胺基酸代謝的能力,另外也可以透過分子基因檢測方式進行確認診斷。

針對有臨床特徵之患者、有家族疾病史之家族成員等,建議可與專業醫師進行遺傳諮詢,透過臨床評估與基因檢測的方式,讓戊二酸血症第2型之患者可以及早診斷治療與醫療協助。

首選慧智 (相關檢測如需進一步諮詢,請洽詢專業醫療人員或醫師)

參考資料

  • OMIM
  • GeneReviews®
  • 罕見疾病一點通
  •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