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天性醣基化障礙第Ia、Ib、Ic型 疾病介紹及衛教

疾病簡介

先天性醣基化障礙(Congenital disorder of glycosylation)是一種醣基化異常而造成的代謝疾病,依照突變基因不同區分型別,Ia型致病原因為第16號染色體上的PMM2基因突變;Ib型致病原因為第15號染色體上的MPI基因突變;Ic型致病原因為第1號染色體上的ALG6基因突變。這些基因突變造成合成蛋白質-N-醣基化途徑中的酵素活性異常,導致醣基化過程出現異常。醣基化功能是將身體細胞中的蛋白質或脂質,正確的連接上醣類,以幫助蛋白質多樣化、摺疊及穩定性等,因此當醣基化發生異常時,異常的寡醣會附著在細胞蛋白質上,而造成蛋白質異常,影響全身各個部位的功能,包括中樞神經系統、肌肉功能、運輸、調節、免疫、內分泌系統和凝血功能等。PMM2基因帶因率約為0.7~1.4 %;MPI基因及ALG6基因帶因率尚不明確。

臨床症狀

先天性醣基化障礙的患者臨床症狀個體差異較大,發病年齡和嚴重程度皆有不同,臨床症狀具有多樣性,例如發育遲緩、肌張力低下、神經系統異常、低血糖,以及眼睛、骨骼及肝臟等多個器官異常。依據臨床症狀和致病基因的不同可分為至少19種亞型,以下介紹Ia、Ib、Ic型:

  • 第Ia型:依發病時間不同可區分三個階段,嬰兒期、兒童期、成年期,嚴重型患者於胎兒時期即有胎兒水腫,會導致胎死腹中,或出生後不久死亡。嬰兒期發病,患者出生後即會出現神經系統異常,斜視、肌張力低下、發育遲緩,以及肝臟、心臟及腎臟等多重器官問題,約20%患者於出生後第1年內死亡。兒童期發病,患者會有視網膜色素病變、肌張力低下、共濟失調、智能不足、發育遲緩及癲癇等。成人期發病,患者通常智力正常,有周圍神經病變、胸椎及脊椎出現骨質疏鬆症、內分泌及性腺功能異常等。
  • 第Ib型:患者無神經相關的臨床症狀,常見症狀為慢性腹瀉、週期性嘔吐、嚴重低血糖、肝纖維化,或伴隨凝血問題等。
  • 第Ic型:患者臨床表現較第Ia型輕微,典型的特徵為精神運動遲緩,可能出現行走困難、語言發展遲緩、肌張力低下、發育遲緩、共濟失調和癲癇等症狀,較罕見的特徵有短指的症狀。

遺傳模式

體染色體隱性遺傳,若父母親雙方皆為同基因突變之帶因者,其本身並不會發病或有任何症狀,則下一代不分性別有1/4的機率生下患者。

檢驗方式

目前多以評估患者的臨床表徵並配合實驗室檢查,可透過等電聚焦電泳(IEF)或毛細管電泳等方式進行缺醣型運鐵蛋白(carbohydrate-deficient transferrin)分析,或是測定纖維細胞或白血球中與蛋白質醣基化相關的酵素活性。另外,也可以透過分子基因檢測方式進行確認診斷。

針對有臨床特徵之患者、有家族疾病史之家族成員等,建議可與專業醫師進行遺傳諮詢,透過臨床評估與基因檢測的方式,讓先天性醣基化障礙之患者可以及早診斷治療與醫療協助。

首選慧智 (相關檢測如需進一步諮詢,請洽詢專業醫療人員或醫師)

參考資料

  • Ann Transl Med. 2018;6(24):477.
  • Biochim Biophys Acta. 2009;1792(9):827-34.
  •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. 2004;38(3):282-7.
  • GeneReviews®
  • Pediatric Research. 2002;52:618–624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